淄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

标题: 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admin2    时间: 2013-3-13 11:11
标题: 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
       一、网络成瘾理论
       与物质依赖的成瘾行为相比,网络过度使用没有受到任何摄入物质的影响,是一种最为单纯的行为成瘾,故其依赖状态的形成主要是心理机制所致。网络过度使用的理论主要有心理学理论、社会学理论和生理学理论三个流派。
        1、心理学理论
      (1)强化理论(Theory of Reinforcement) 。在上网的过程中,体会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,上网——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——忘记生活中的烦恼,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强化了其上网行为。
      (2)缺陷人格理论(Theory of Inadequate-Personality)。从个案研究可以看出,许多IAD患者都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。有些人考试成绩不好,老是被人嘲笑;有些人极其内向,与人交往时感到极端的不舒服;有些人与配偶的感情不好,出现裂痕;有些人长相难看,羞于见人,常常封闭自己;有些人处于社会的下层,向往社会上层的生活。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,对已患有网络过度使用的人进行分析,归纳出其人格特征为:敏感、警觉、倾向于抽象思维,不服从社会规范,性格内向、脆弱、适应环境能力较差、依赖性强、喜欢独处,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难。家庭缺少幸福感或与父母管教子女方法有剧烈冲突的大中学生,最容易变成网络的俘虏。当然,并不是全部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才易患网络过度使用,而是具备其中的一项或几项。
       2、社会学理论
       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(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)。这一观点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(Sutherland E) 1939 年首次提出。他认为成瘾是个体学习的产物,个体最亲近的社会主体,如家庭和朋友对其行为的学习具有最大的影响。
      3、生理学理论
       该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,每当网络过度使用者上网时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,从而释放出多巴胺,进而使人产生快感。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,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,从而产生成瘾行为(诺拉·沃尔科)。研究表明,成瘾者脑内有效的多巴胺水平低于常人,而上网正好有提高大脑多巴胺水平的作用。
        二、网络成瘾原因的理论模型
       我国学者段兴利(2005) 针对大学生提出IUE模型。它的基本观点是:网络(Internet, I) 的吸引力(信息的丰富性;身份的匿名性;地位的平等性;行为的去抑制性) 、大学生(University student, U)自身身心特点的推动力(大脑快乐中枢的激活;心理的特殊性;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;需要的满足) 、环境(Environment, E)的影响力(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影响) 是造成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主要因素。它们相互渗透、共同作用,在其合力作用下,大学生容易陷入网络之中。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理论模型也适合其他人群。网络成瘾的成因及病理心理机制——“失补偿假说国内有学者在大量实证数据、临床案例和严密推理基础上,提出了网络过度使用的病理心理机制——“失补偿假说,尝试从理论上解释和解决网络成因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。
       “失补偿假说是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而提出的理论解释,个体发展的基本过程在该假说中简要描述为:1、个体发展的顺利状态为常态发展。2、在外因与内因的作用下发展受到影响则为发展受阻状态。(1)在发展受阻阶段,通过建设性补偿可以激活心理自修复过程,恢复常态发展;(2)如采取病理性补偿则不能自修复,最终发展为失补偿,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。3、如不能改善则最终导致发展中断。网络问题的出现有着其内在的心理机制,从常态发育逐步演化为发育受阻、甚至发生偏差和终止是一个过程,这就是病理心理过程。
      “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过度使用的基本解释为: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。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、恢复常态发展,即正常上网行为;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、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,即网络过度使用行为。





欢迎光临 淄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 (http://www.xledu.cc/) Powered by Discuz! X2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