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溺爱的心理真相,是对内在自我的补偿。”
小清是班上的乖乖女学霸,她白净清秀,很少说话,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总是羞答答,交上来的笔记和作业从来都工工整整。 可是这次期中考试她总分为零,不是没来考试,而是在考场里整整坐了两天,一笔未动。班主任叫她到办公室谈话,她不说话只是哭,班主任无奈把她母亲找了过来。 小清的母亲穿戴得体,脸上却是掩饰不住悲苦和苍老。她听说情况之后不住的叹气,那叹气声极有穿透力,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。 ——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,难道你不知道吗? ——好吃好穿的供着你,你要什么都给你,就盼着你学个好习,你说你这是闹哪样? ——你到底想怎样?你想把我的心挖出来吃,我都给你吃。你把我脖子割开喝血,我都喂你喝,只要你考上个好大学…… 母亲的话句句揪心,让人听了浑身上下沉重。为什么会有这种人?她一出现即有一种魔力,把你坠入无底深渊,她的表情,她的语调,她每说出一个字,好像都是从地狱的寒冰里挖出来的。 ——我想辍学!我想流浪!我想远走高飞!就是不想这样活下去了!我不知道我每天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,是在为谁而做!我为什么要吃你的心喝你的血?为什么为什么?我宣布我不念了!不念了!就是这样! 我从来没听过小清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话,语速这么快,声音这么大,我们都被震惊了。只见她母亲怔了几秒钟,眼泪横在眼睛里,噗通一声坐在椅子上,整个人变成一个大写的崩溃。 2、这孩子被我宠坏了,什么都不怕 小龙是我校的高富帅,穿名牌,戴名表,头发一律翘着,笑起来两排小白牙,跟韩国男星一样。小龙成绩一般,但傲气十足,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小团伙跟在屁股后面。 最近学校正在处分他。他带着他的小团伙把一个男生打伤了,据说是为了一个女生。 小龙的父亲来到学校,穿着休闲,刻意低调。跟校领导老师依次握手,礼貌谦卑,却底气十足。 ——这孩子,从小被我惯坏了,要什么给什么,什么人也不怕,什么事也不想后果。我一定带回家好好教育,一定去对方家里好好赔罪,多少钱都不是问题,以后那孩子我负责到底。 小龙拎着他荧光色的书包,上了父亲的宝马后座,回头扮了个鬼脸。 3、你自以为爱的过多,其实你是在补偿曾经不被爱的自我 这是两个很平常的故事,几乎每天都有学校和家庭在上演。故事里的孩子往往被指责不懂事,家长那么劳苦的赚钱他们却不体谅,作为学生不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,辜负家长老师的希望……然而如果你对成长的规律有所认知,就会明白那些指责多么无知。 武志红老师的书,《为何家会伤人》,按书中观点可以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三种。 一种是真爱,以成功分离为目的,视孩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,实际上这种爱的方式,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。第二种是冷爱,冷爱几乎等同于不爱,不欣赏,不交流,但要去占有,去管制。这种情况产生于过去父为子纲的封建社会,现在仍存在于很多严肃保守的家庭。第三种是溺爱,当今社会最普遍的流毒,为你做一切,一切为你做。溺爱的本质其实也是不爱。 说溺爱是不爱,恐怕很多父母难以接受,在他们看来溺爱就是爱的过多,他们往往以此为荣:“我这个人是最能惯孩子的。”“我家那个孩子被我宠坏了。”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,往往带着莫名的优越感,或许在他们的认知里,溺爱是一种能力,一种实力,一种牺牲。而事实上,溺爱的心理真相是对内在自我的补偿。用武老师的话说,溺爱的父母将自己“内在的小孩”投射到了现实孩子的身上。 武老师把溺爱分为两种,一种是包办型溺爱,就像故事中的小清母亲。经过后来的深入沟通我得知,小清的母亲没什么文化,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,早年受了不少委屈折磨,后来老家的田地被买断,夫妻俩拿着本钱到城里做生意,日子才一点点好起来,因为第一胎流产后留下了病根,直到四十来岁才有了小清这个女儿。她送她上重点幼儿园,重点小学,重点中学,送她学钢琴学跳舞,希望她成为真正的淑女,考最好的大学。 ——我这一辈子怎么苦怎么累都无所谓,只要把她一辈子都安排好了,我死了也没有遗憾。可是她为什么这样对我?她是不是中了什么邪了? 这是一个可怜的母亲,她想把自己身上缺失的文化教养都在孩子身上找回来,让自己内心的小女孩重活一次,活成一个高层次的女人,而她自身早就已经死了。然而她不懂得,就算心里再苦也不能把自我寄托给孩子,就算再有能力也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,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一条路,这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,如果你真的想为她做什么,就给她自信,给她主见,给她自己探索的能力。 武老师说,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,才是最有力量的。所以让小清充分释放出内心的压抑,之后平静一段时间,找到自己的理想,从今往后为自己而学习。 溺爱的第二种是纵容型。就像小龙的父亲。他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,物质的贫乏和奢望,是留在他童年里的伤。后来他有了钱也有了儿子,那吃不好穿不好的自卑,他不想延续到他的新生命身上。 所以从小到大,儿子要一他就给十,别人有的儿子都要有,别人没有的儿子也要加倍有。但是他不明白,儿子五岁时要的吃喝他能给,十岁时要的玩具他能给,二十岁时要的爱情他能给吗?三十岁时要的人生他能给吗?他给不了,他没有想过那时候该怎么办,他希望他永远不长大,永远作为他内心小孩的投射,满足他对潜意识里自我的弥补。 你说溺爱的本质是爱吗?如果是爱,那也只是爱自己。 ——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他,他就是我的全部,我已经不在乎自己了。 这话听起来伟大实则多么悲哀,你连自己都不在乎,你凭什么去爱别人?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完整健康的人格之间,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