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通知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淄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199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

[复制链接]

212

主题

0

好友

674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3-3-13 09:42:16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    “今天,我们怎样做父母”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,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,也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。家庭教育有哪些误区呢?
    一、 重智轻德,造成孩子畸形发展
    现在是中学生家长的这一代人,生在幸福的年代,长在动乱的年代,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。一位年轻的妈妈曾说过:“我刚上学,‘文革’就开始了,我只会写大批判稿,背语录,文化课没学多少。工作以后,补了初中补高中,为取得文凭,又去奔大学,真是苦死了。我可不能让孩子像我那样。”
    和这名家长一样,我们许多父母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补偿心理——自己童年失去的,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;自己中学时没有学到的,一定要让孩子学到;自己上山下乡吃苦,不愿让孩子再吃苦。为了孩子出人头地,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,购买各种课外资料让孩子看;为了孩子成名成家,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,不是让孩子练钢琴,就是让孩子学画画。
    许多家长把精力倾注在孩子智育上,对品德教育却认识不足,要求不严,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姑息迁就,任其自然。这必然会造成孩子胸无大志、是非不辨、缺乏教养、惟我独尊等坏习惯。这样的“一手硬”、“一手软”教育,必然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。生活中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发人深省:
    北京一位女中学生,因考试不好,心理极为恐惧,无奈中跳楼自杀,早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。
    南京一位大学生,父母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,一心让这惟一的孩子出国深造,从小学到大学,天天看着儿子学,逼着儿子学,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,忍无可忍,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,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。
    一名在家长和老师跟前表现不错的初三学生,学习成绩优秀,却热衷于加入“朋友”集团,参与盗窃活动,被公安部门依法收审。事后,家长和教师都感到震惊。
   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。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告诫人们,在重视孩子智育的同时,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。
     二、缺乏情感,扩大了家庭代际距离
    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,有自己的思想,有自己的特点。许多家长虽然整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,但并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,在做什么。有时不掌握情况,说些警示的话语,孩子一个耳朵进,一个耳朵出,引不起重视;有时发觉孩子有些不对头,却从孩子嘴里得不到实情,常常是干着急没办法。有时家长说得多了引起孩子的反感,家长也就不理不问,听之任之。这样,父母与孩子的代际鸿沟越来越深,距离越来越大。
   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,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。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压力,一些秉性要强的孩子表现为加倍努力——取得好成绩——获得赞扬,在一片赞扬声中,“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’’的烙印便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,而虚荣心和变态的自尊心也随之不断膨胀。对于另一类孩子,由于家长设定的目标使他失去了个人发展的余地,便产生逆反心理,以至于离家出走,或走上绝路。
    据报载,郑州市一个年仅18岁的中学生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同桌,而理由只是这个同桌使他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。这位学生性格内向且孤僻,不喜欢与人交往,惟一能开启心扉的伙伴是一本又一本日记。生活中,父母、教师只注意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,缺乏心灵的交流,缺乏情感教育。为了让孩子抓紧时间念书,父母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套房子让他独住,这就把他推向了更加孤独的境地。由于不健康的心理影响,他做出了傻事,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。
    中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,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看问题理想化,心理承受能力弱,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。因此,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沟通。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了解他们、帮助他们,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业之外的精神上的关怀,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挫折,给他们倾诉烦恼和宣泄积郁的机会,帮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。
      三、棍棒高压,导致了孩子粗野无礼
    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、“不打不成器”的古训仍在左右着不少家长。孩子考试成绩差、违反家规校纪、任性不听话,都可能遭到训斥、谩骂甚或痛打。据一所学校对初二年级一个班的调查,因考试成绩不好在家挨过打的学生占75%以上。
    棍棒高压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粗暴、封建专横的教育手段是家长不懂教育的表现。高压政策会带来负效应,例如有些孩子在家被父母打,在外面打别人,以强凌弱。家长经常打骂孩子,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,会导致逆反心理,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。棍棒、高压、斥责、谩骂教育下的孩子,要么成为唯唯诺诺、胆小怕事的惊弓之鸟;要么成为乖张暴戾、欺凌弱小的害群之马。“好心”获得的只能是难堪酸涩的回报。
    一位身为处级干部的家长平时公务缠身,无时间教育孩子,孩子平时迟到旷课,打电子游戏、进网吧上网,上学时背上书包到教室转一圈,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,放学后背上书包回家,家长一点儿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。日复一日,孩子旷课累计超过了一定节数,学校要进行处分,叫来了家长,家长大吃一惊。回到家对孩子使用“家法”,打得孩子低了头,认了罪;表面上看这场风波平息了,孩子也不敢旷课了。可孩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。在到校后的几周内,连续参与五起打架事件。孩子害怕学校处分,更害怕家长的斥责、毒打,偷偷离家出走……
   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,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,动辄训斥、嘲讽、鞭笞,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,有时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,收不到良好的效果。家长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。一方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可迁就,对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坚决抵制;另一方面要严中有情,注意场合,讲究方法。
     四、金钱刺激,助长孩子的高消费
    奖赏运用得当,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激励机制,但不可过多过滥,要有“度”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有的父母把企业管理的办法搬到了家庭教育之中,如父亲对子女宣布了规矩:给家里拉一次煤,发给两元钱,买一次面发给一元钱等。而且立即兑现,决不拖欠。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,发钱奖励。有的家庭,孩子要什么,父母就给什么。有的家长没工夫教育孩子,于是尽量满足孩子花钱的欲望。
    一位父亲每天开车接送儿子上学,每周末带上儿子出入高档餐厅和歌舞厅,孩子点什么,父亲满足什么。为了体验“潇洒人生’’的感觉,儿子学会了吸烟、喝酒,学会了向服务小姐付小费。当儿子单独出入歌舞厅的时候,这位中学生已成为舞场老手,至于中学生行为规范,至于学业成绩,全被抛在了脑后。家长把对孩子的“奖赏”变成“贿赂”,把父母子女关系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金钱雇佣关系,不仅助长了孩子高消费的风气,还容易造成一种错误导向:让孩子为钱而学习,为钱而生活,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“一切向钱看”的种子,最终酿成了学习和生活的苦酒,其结果是家长没有想到的。
      五、溺爱包办,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
    爱孩子是人之天性,但爱必须得法、恰到好处。然而现在随着独生子女增多,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“小皇帝”、  “小太阳”、小公主”。父母、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成了他们奴仆,一切围着“太阳’’转。随着孩子进入中学,许多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干,可许多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。溺爱包办导致许多中学生缺乏劳动观念,不愿参加公益劳动,生活中事事依赖父母,不懂得关心照顾别人。
    一位家长向老师诉说了他的苦恼。他的儿子开始(幼时)可爱,尔后(715)可恼,现在是可恨!从小到上中学,他对儿子是“捧在手上怕摔了,含在口里怕化了”,什么都满足孩子,什么都依着孩子,孩子终于由厌学厌老师发展到厌家厌父母,以至于在外面打打闹闹、偷偷摸摸,最后被判了劳教。夫妻俩悔恨不已。
    现在,社会上不少家长感喟“我怎么付出得越多却收获得越少”。他们宁可刻薄自己,也要让孩子每天能吃上鱼肉禽蛋、水果点心,让孩子穿得体体面面。结果怎样?这些生活上受到父母无微不至关怀爱护的孩子根本不敬重父母。一名女中学生曾公开说:“我的父母是我最忠实的保姆,但却不配做我最崇拜最敬重的人!”一位中学生家长诉苦道:她哪怕病得躺倒了还得撑着下床做好饭,给上晚自习的儿子送去。可她病得几天不吃不喝,儿子连问都没问她一声!这事怨谁呢?
    溺爱,包办代替,究竟带来了什么?带来了孩子的无情与懒惰,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!
     六、言行不一,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可信度
    孩子健康成长,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,更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。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。在问到中小学生“你最敬佩的人是谁”时,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“父亲”,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“母亲”。我国也搞过类似的调查,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。
    这是为什么呢?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言行不一,形象不佳。
    一些年轻父母,上班时十分繁忙,十分辛苦。而一回到家,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,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。难怪不少孩子只看到父母“吃喝玩乐”的一面,形成了“享乐至上”的人生哲学,不想学习,不思奋斗。这一切,能都怨孩子吗?
    许多家长都承认,现在社会上“最忙最累的是孩子”。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,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。繁忙中的孩子,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,心理便很感不平:“凭什么让我念书,他们在一边看电视、玩麻将?
    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,为了孩子,请你回家振作精神。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,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;你若要求孩子怎么做,自己就首先那么做。只有言行一致,知行统一,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信度。   
    “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。”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,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,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。家长应走出形象误区,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。
  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孩子是祖国的明天。每一个家庭都担负着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、有作为的人,有各种条件、因素和方式的影响,但最根本、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。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,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,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、有希望的家庭。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,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、祥和,充满朝气。
    为了祖国的未来,为了民族的希望,让我们所有的中学生家长携起手来,共同构筑家庭心理教育的系统工程,不断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,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的、高水平的一代新人!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参与日后的社会竞争,迎接时代的挑战!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0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回顶部